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十九大】 智库理事长蔡昉和副理事长高培勇权威解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2017-11-09 蔡昉 高培勇 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

点击「 蓝色微信名 」 可快速关注  

来源:上海研究院

作者简介

蔡昉(1956—),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85年和1989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分别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理事长。1998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3年被7部委授予出国留学人员杰出成就奖。第四届中国发展百人奖获得者。2009年获得第二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出版著作《中国的二元经济与劳动力转移-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十字路口的抉择-深化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思考》《穷人的经济学》和《中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与转型》等二十余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等国家级报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

高培勇(1959-),天津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委员会经济学部执行委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学术委员。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应用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中国审计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税收研究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主要研究专长为财政经济理论、财政政策分析。出版《国债运行机制研究》《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财政运行机制》等学术著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中国工业经济》等报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曾先后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等学术荣誉。



蔡昉:未来增长的关键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十九大报告在谈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个概念时,用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跨越关口”,一个是“攻关期”。怎么理解“跨越”和“攻关”?


第一,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进入到了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第二,我们处在一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攻关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实现三大变革,也就是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增长动力变革,最终构建一个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


报告没有明确给出攻关期和跨越关口的时间表,但是,我理解只有三年时间。也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应该跨越关口,完成攻关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部署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时候,也明确讲到,2020年是我国改革基本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的时候。


报告在党的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以及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直接相关。它既是创新的一种度量,也是创新的一种手段。它归根结底来自重新配置效率。


第一,中国30多年的发展历程表明,生产率提高主要来自资源的重新配置。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有70%、80%的人在务农,这些人只生产了20%多的产值,说明当时生产率极低。之后,通过改革把这批人转向非农产业,宏观上我们获得了资源重新配置效率。


第二,熊彼特效应。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创造性破坏理论,意思是许多更高的生产率、更高的竞争力是通过破坏达到的。有新的企业进入,就有原有企业的退出。研究表明,这个过程中生产率的提高占全部生产率提高的1/3到1/2。这是企业之间的重新配置。


第三,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根本路径。现实中,企业的技术进步不是齐头并进的,谁最先使用创新,使用新技术,谁就可以垄断资源,实现有进有退。因此,技术进步本身也是资源重新配置。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靠全要素生产率,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关键靠改革。


第一,通过改革把人口潜力再挖掘出来,我把它叫做改革红利。无论是与发达国家还是收入水平比我国略高的国家相比,我国农业劳动力还有大量人口可以转移出来。阻碍我们挖掘潜力的,是现存的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最核心的是户籍制度还在制约着农业劳动力稳定转移。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民工市民化,不但可以提高生产率,带来资源重新配置效应,同时提高劳动力供给,缓解劳动力成本提高太快的困难。而且可以提高国内的消费需求。


第二,落后产能以夕阳产业、病态企业甚至僵尸企业形式存在,占用有限资源和稀缺生产要素,降低经济整体全要素生产率,扭曲资本和劳动等要素价格,推高企业和增长成本,使得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得以延续。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必须把那些生产率低的产业、产能出清。


第三,创造性破坏不能保护落后产能,不保护落后岗位,但必须保护劳动者;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改革开放发展分享的成功经验,也是十九大提出的要求;越是社会政策托底有力,越能做到有勇气退出。



高培勇: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坚守新发展理念


十九大报告关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论述,不仅给予了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这样一个很高的定位,而且从六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如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在论及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之前,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词汇,叫做“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在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前提之下做出的部署。


第一,我们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来布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如十九大报告所讲,“新时代”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既然是新的历史方位,就不是旧的、以往的历史方位。因而要按照新时代的要求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二,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既然是新的社会矛盾,那么这种新的社会矛盾在十九大报告当中也讲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接下来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时着力解决的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而非以往的规模问题和速度问题。


第三,我们是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而新常态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重大结构失衡导致的循环不畅,而不是经济发展旧常态的背景下主要面临的总量问题和周期性问题。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怎么去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把着力点放在结构上而非规模上。用改革的办法推动结构调整,而不是传统意义的以扩大需求,或者其他基于总量考虑的方式解决经济问题。


第四,新的发展理念是以质量和效益为主线,而非速度和规模。当我们认识到由高速增长转入到高质量增长的阶段之后,如何从更高的层面上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也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内容。


第五,十九大报告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形成了一套新的政策框架。认识到现在宏观经济政策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不是以往的需求管理政策,认识到这种政策的贯彻是要以改革的方式推动结构性调整,而不单纯是通过政策安排,或者说不满足于在政策层面上推动结构性调整。


第六,我们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而全面深化改革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个目标不同于以往的主要限于经济层面上的改革目标,还包括政治、文化和文明,解决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而且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需求。


当前,以比对的思维方式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非常重要,这是我们以新的发展理念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可能选择的,也是大有裨益的一种思维方式。我的结论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坚守新发展理念。


推荐阅读

【聚焦十九大】 刘云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聚焦十九大】十九大报告提纲版(脉络、要点尽在掌握)

【聚焦十九大】读懂新时代!新华社九论党的十九大精神

【聚焦十九大】 高培勇: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遵循

【聚焦十九大】 王立胜:新时代孕育新使命 新使命托起新时代

【聚焦十九大】王立胜2015年对中国社会矛盾重新确立的探索


 (编稿:郭冠清  林盼  审校:孙志超)  


中国政治经济学智库  ∣ 长按关注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感觉不错,请点赞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